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行业动态 >> 正文
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需求潜力巨大,发展前景乐观
发布时间:2014-06-2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一、石油化工是我国的跨世纪支柱产业

石油化工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它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和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氨和其他化工产品。从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史看,无一例外的是,石化工业一经形成马上就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部门。从产品性能看,石油化学工业既是能源工业,也是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石化工业不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而且还具极强的产业发展关联效应。它的发展能引导和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推动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支撑、辐射的作用。

石化工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几乎和所有的产业部门有着极强的技术经济联系。交通运输行业离开了炼油工业生产的汽、柴、煤油和润滑油就开动不起来。汽车制造中,汽车内外饰件、车身、发动机、油箱等逐步被塑料件所取代,生产汽车轮胎的合成橡胶和帘子布也出自石化。农业生产中所用的化肥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石油化工生产的,对农业增产发挥重大作用的农用地膜的原料也来自石化。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纺织业所用的纤维天然纤维的比例正逐渐减少,以优越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取胜的合成纤维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建筑业中以塑料为原料的门窗、隔断用材、排水管道、室内外装饰材料以及各种涂料迅速流行起来,成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总之,石化行业对整个产业体系有着广泛的技术经济幅射功能。

石化行业的另一特点是资金技术密集度高,是高新技术的吸收器和技术进步的强大推动杠杆。石化行业经常要求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环境下进行,连续化生产对自动控制的要求十分高,因此,机械、电子、冶金、化学等高科技在石化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石化工业的发展又直接促进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相应前沿科学的发展,带动整个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正由于石化行业的强高新技术吸收效应,也使石化行业的产品具有附加值高、效益好的特点。从产业效益比较的角度看,石化行业效益在全国主要行业中处于前位,石化工业的利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我国的石化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部门,同时石油化工行业也必然是我国的跨世纪支柱产业,是振兴我国民族工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部门。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达国家振兴石油化工的实践证明,发展石化工业能带动农业、建筑业、汽车制造业、机械电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和扩大就业机会。而石化行业发展滞后又会拖缓整个国民经济的进程。美国、西欧的经济繁荣、日本、韩国、台湾的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化工业的发展。以此类推,我国的经济的跨世纪增长和繁荣离不开石化行业的支柱作用。

二、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原因在于我国对石化产品具有巨大的现实和潜在市场需求,整个行业的发展刚刚进入成熟期,因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还将存续相当长时间。

1、总生产规模还有极大的扩张空间

从生产能力看,我国石化工业虽然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但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较快。目前,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产品的绝对数量都已进入世界石化先进国家的行列。1995年我国炼油能力达2.07亿吨,居世界第四位;生产乙烯239万吨,居世界第9位,产量比1985年增长2.7倍,平均年增长24%;塑料产量516.9万吨,比1985年增长3.2倍;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产量358.7万吨,居世界第2位,比1985年增长2.7倍;合成橡胶产量58.6万吨,居世界第3位,比1985年增长2.2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乙烯为龙头、门类较全、规模较大、自动化水平较高的石化工业。但是,从我国的人均拥有的石化产品看,我国的石化行业的产品产量还较低。与经济发展对石化行业的需求相比,无论是绝对生产能力还是按人均的相对生产能力存在较大的供给短缺,因此,我国的石化行业还有极大的生产能力扩张空间。

2、生产区位化将促进石化行业效益的不断提升

生产区位化集中将是我国未来石化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生产的区位化集中必然引致整个行业效益的提升,反过来又将促进整个行业跃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至1995年底,我国共有原油加工企业116个,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与资源分布的对称度较低。以乙烯生产为例,我国现有18套装置,30万吨/年的装置有7套,11-16万吨的有11套。乙烯的生产能力集中在华东、东北和华北地区,分别占我国乙烯生产能力的36.2%、25.9%和25.3%。但这三个地区的资源分布,要么本身较为稀缺(如华东),要么本身已进入资源耗竭阶段(如东北),因而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我国即是在如东北和华北地区石化生产能力集中度较高的地区,也呈现出分布上较散的特征,如单套装置生产规模较小,不象日本或德国,在某个较小的地区集中全国绝大多数的生产能力。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当时国家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所致。而且,石化工业是高利税额的行业,各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建了不少没有规模效益的小炼油、小乙烯,分散了资金的使用和生产能力,加剧了石化生产能力布局的不合理。但从发展趋势看,毫无疑问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将走向区位集中化的发展轨道,而这种区位集中化必将推动我国石化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再上台阶。

3、技术升级潜力大,产品的附加值还可大幅度提高

我国石化行业的设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差距较大,绝大部分仍处在国外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八、九十年代初,我国两次大规模地引进成套乙烯装置,对提高石化装备水平起到一定作用。1983年,我国引进四套30万吨乙烯装置及其配套装置建于大庆、齐鲁、扬子和上海;从1992年起,我国通过进口成套设备又在茂名、吉林、广州、天津等地建设了一批乙烯装置,这两批乙烯装置在当时都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但从技术进步程度的国际比较看,我国石化行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这表明:一方面我国石化行业的技术水平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石化行业的技术进步还有较好的前景,可以大幅度地引进、吸收国际上的成熟先进技术和发展自己石化行业的高新技术,同时也表明我国石化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还有着较大幅度的增长空间。

4、需求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虽然我国以乙烯等三大合成材料为代表的石化产品产量增长很快,1980年以来平均以每年11-12%的速度增长,而且石化工业的生产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仍满足不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石化产品的需要,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石化产品。80年代各种石化产品共进口2714万吨,用汇327亿美元,折合成乙烯消费量,占同期我国乙烯消费量的40%。

合成材料中产量最大的合成树脂,“八五”期间自给率只有46%左右,而聚苯乙烯的产量只能满足20%的需求,ABS更少,只有5%左右。1996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合成树脂309.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1.9%,进口国和地区主要有韩国、日本、台湾省和美国。1990年至1994年,五大通用塑料进口势头很猛,其中聚苯乙烯和ABS增长速度最快,增幅达5.8倍左右,其次聚氯乙烯增长3.02倍,而聚乙烯和聚丙烯增长2.72倍。

我国合成纤维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仍满足不了12亿人穿衣的原料问题。进入90年代,我国合成纤维原料平均每年增长13.5%,1994年进口量为94.44万吨,其中涤纶原料占69%。

我国合成橡胶产量1986-1995年均增长10.2%,但消费量增长12%以上,由于需求猛增,国产合成橡胶满足率只有64%左右,1994年和1995年进口量分别为19.33万吨和31万吨,其中丁苯橡胶进口量最大,1994年进口量为6.11万吨。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还远未达到市场饱和期,因而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化工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29-33676191 邮编:712000 

陕ICP备13000780号

学校官方微信